心法是什麼

心法即佛法

心法是絕相超宗的法,教導以智慧觀照一切,解脫煩惱,離苦得樂,得到身心的自在安定。

心法沒有宗教的分別,超越宗教信仰的定義。一切眾生,無論是基督徒、穆斯林、道教徒等等,都能學習心法。

心法著重於心性的教化,而不在於宗教的「儀軌」,信眾吃不吃素?供佛用不用鮮花?有沒有捐錢蓋寺廟?這些都不打緊,因為「做什麼都不如心好,待人以誠最重要」。

「有誠信就有真理,有真理就有天理,有了天理就有福報」悟善禪師認為心法原則很清楚。

心法是改變命運的鑰匙

悟善禪師說:一個人的心性,決定了大部分的命運。

命運是怎麼來的?命運是由身口意三業造化的。念由心生,起心動念牽動著言行,影響此生的局面。

人的一生,從出生開始,在不同的環境下學習成長,因為天生性格的使然,加上認知與思維的左右,所造成習慣性的生活模式,就是所謂的習氣,是一種生命的慣性。

習氣,是束縛命運的枷鎖。所以悟善禪師說,想要翻轉人生,讓人生活得更燦爛,就要從心出發,從改變習氣著手。

心法是修行的根本基礎

談到修行,許多人會先想到唸經、持咒、打坐、法會,沒錯,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之一,但如果對於修行的認知只侷限於此,那就太表淺了。

心法的核心,在於心性的調伏,這也是修行的根本基礎。

透過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,以智慧看清每一個念頭,去除無明的雜念惡念,保持念念皆是善念,有了清淨心,才能明心見性。

有些人學習步調快,在修行上急於速成,甚至以修神通為目的,這些都是偏差的知見,也容易走火入魔。

修行的路上是沒有速成的,只有老實修行,把基礎打好,學習普賢十大願的精神,腳踏實地將心法融入生活中的每一刻。

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。心法的教導著重在生活上,意即在行住坐臥中,無論何種境界現前,都能以正知正覺正念來面對處理,保持如如不動的心。悟善禪師更是時常出其不意地丟出功課考驗弟子們,藉此磨練弟子的起心動念和當下反應。

關於煩惱的對治,悟善禪師則說:「只要是人,就有煩惱,煩惱的根源就是我執!事實上,大家忘記了,是沒分別的,實際上,你就是我,我就是你,你傷害了我,也就等於傷害了自己。這時候要怎麼辦呢?就要保持無分別心、平等心、智慧的心,然後再提升到慈悲的心,有了慈悲的心,就會精進,然後利益眾生;只要能夠放下,才能見證空性;只要能夠佈施,就可以消我執;只要有慈悲心,就可以和諧共生。」

心法是待人處世的標竿

悟善禪師常說:「學佛前要先學會做人。」健全的人品是修行的必備條件。

禪師從不要求信眾一定要唸經咒,但是從禪師的開示和法語中,便可發現禪師非常重視人品道德的教育,因為如果連人都做不好的話,又如何能深入修行呢?

事實上,悟善禪師收弟子,以「品德」為優先考量。禪師很擅長觀人眸子,能從眼神看出一個人的心思意念。「真徒弟是要了悟生死的。」因此對於核心弟子,她檢驗嚴格,會時時考核對方的言行表現;如發現緣份不夠或言行不一,絕不勉強。

心法是慈悲與智慧的泉源

在悟善禪師的弘法期間,有許多人尤其是政商名流,因為禪師的大神通慕名而來,在施寄青的「神之所在」一書中也描述了許多禪師的奇聞異事。神通是修行過程中的一種附屬品,也只是解決眾生困境的方便法門之一。

悟善禪師說:

「眾生往往受到世俗習性感染,內心不清明,遇事就可能糊塗。如果你們能保持乾淨的心,看事情不是只能世俗的眼光,就不會被表相蒙蔽,也就等於有了神通。」

「最大的神通是慈悲與智慧」。

一般人所認知的智慧,泛指世俗的聰明。有小聰明的人,雖然精明,但看事物的本領宛如隔著面紗,看到的層面只是一部分,無法看透一件事物的本質。甚至,聰明的人在處事過程中,思考邏輯上往往還是站在利己心態,短視而無法以長遠的眼光來對待一件事。

擁有「般若」的人就不一樣了!

「般若」是佛家所指的大智慧,修習佛法的人,因為心靈層次的提昇,心清淨了,自然能透視一切事物的實相,在待人處事上也能近乎圓滿,不僅成就自己,也能助人成就,這也是慈悲與智慧的展現。

人生能不能活得精采,也是一種智慧的考驗。禪師說:「選擇比奮鬥更重要」。人生無非不就是一連串十字路口的抉擇?翻轉人生要靠自己,開智慧要靠學習心法。唯有堅持在正確的路上,做正確的事,不畏艱苦不退縮,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,才不會白來一場!

心法是端正社會風氣的關鍵

末法時代,天災人禍不斷,功利唯物至上,人際關係疏離,凡人遇到生活上的抑鬱、苦難、病痛、關卡,無從解脫逃離,只想從吃喝玩樂的小確幸中獲得些許安慰、從繳交功德金的善行中抵銷往昔罪業,從大師祈福灌頂中尋求能量消災解厄,而不願反思命運為何如此安排,忽略了最根本的心靈提昇!

急功近利之下,漠視了人倫與道德價值,形成觀念偏差、社會結構失衡、權貴當道、窮人無法翻身,整個社會處在惡性循環當中。

悟善禪師憂心當今道德淪喪及社會亂象,於是廣傳「心法」,期盼能喚回大眾對道德良知的重視,以及對弱勢族群的關懷,更重視靈魂價值的提昇,若人人從內心去改變,找回遺失的善良初心,形成共好才能扭轉共業!

◎關懷弱勢

禪師說:「別人不要的,我來要」。生性好打抱不平、行俠仗義的禪師,雲遊世界各地,專門劫富濟貧,將辛苦化緣所得的淨財,幫助需要幫助的人。在台灣弘法邁入第十一年,結合悟善文化基金會與悟善慈心協會的力量,長年舉辦心火不滅、監獄感化教育、輔助更生人、貧童助學等活動,實踐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的理念。

◎關注社會議題

政治,乃管理眾人之事,如何分配資源和建立制度,攸關著全民的福祉。決策者的心念與作為,將大大影響全民的生活。

或許你會認為出家人議論俗事,是六根不淨,談論政治就變政治和尚,但是,六祖壇經的訓示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」猶言在耳;梁啟超也曾說過:「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,乃兼善而非獨善,乃入世而非厭世,乃自力而非他力。」佛陀在世時,也常出入王宮說法,與國王論政,如《孛經》是說治國之道。歷代高僧,智慧與德行過於常人,也會被國王尊稱為國師,提供治國建言給國王。在歷史上,更有出家人還俗從政,甚至做皇帝。

禪師以出世的精神,做入世的事業,將佛法徹底生活化、現代化,並將道家的「道法自然」與儒家的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」有機的結合起來。禪師長期關懷台灣社會議題,強調國家領袖的「德行」應該要比「能力」重要,若見主政者的心念與決策失當,必定大聲疾呼,不惜走上街頭吶喊,期許主政者應該秉持無私無我、利益眾生的心念,為人民謀福利,禪師則負責替全民監督、把關。

禪師期盼心法能夠提升台灣的社會風氣,改變劣質的政治文化,政黨之間應該互助合作,放下私利惡鬥,為人民共同打拼。禪師更期盼社會大眾能擺脫意識形態和政黨色彩的舊思維,保持無分別心、平等心、再提昇慈悲心,讓社會和諧共生!

心法是末法時代的一盞明燈

台灣的寺院、宮廟、教堂、道場林立,各有廣大信眾支持。宗教信仰,目的在勸人為善,提升人民心靈層次,帶來撫慰、療癒與希望。出家人,更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,是道德模範的代表與傳承者。但放眼望去,台灣社會有因此而安定和諧、道德提昇嗎?

悟善禪師曾在高雄巨蛋開示:

「真正的信仰,應該是不是,我保佑你,你拜我,買贖罪券,利益交換呢?

真正的信仰,應該是不是,你磕頭,我問訊,行禮如儀呢?

真正的信仰,應該是不是,你捐款,我蓋廟,豪誇寺院呢?

難道台灣的人心生病了嗎?

因為恐懼,因為空虛,因為無明,因為貪婪!正規的信仰方式變質了,請大家三思,不要忘了真理,你們是離它愈來愈遠了。」

其實,參加法會並無不妥,但法會是否能發揮作用,關鍵在於主持者的德行及參加者的心態。確實,台灣的教派眾多,法會已成為宗教人士賴以為生的收入來源,但若宗教團體總是希望香火鼎盛,功德箱滿載,以此心態廣辦法會、招攬信眾,豈非鼓吹利益交換,藉此賺取宗教財,反而與信仰的原意背道而馳?

末法時代的今日,不少邪教伺機而起,行銷手段高明者,甚至利用直銷老鼠會的經營模式,藉由似是而非的扭曲歪理,洗腦造神,塑造偶像崇拜,狂熱般的拉人募捐,荼毒了無知人民的心靈和荷包,教化人心的理念蕩然無存。

此外,絕大多數宗教團體,皆希望能訂定相當寬鬆的《宗教基本法》,但是此等法律一出,等於無法可管,果真有助於宗教發展?並非高舉宗教的大旗,就享有無盡特權,受到憲法的全面性保障,保障應該是有層次的,例如內在信仰自由方面,國家不應干涉、介入,應受絕對的保障;至於因信仰所衍生的宗教行為與宗教結社自由方面,則可能涉及他人之自由與權利,甚至影響公共秩序、善良風俗、社會道德與責任,因此,僅能受相對之保障,在必要範圍內,仍須受國家法律所約束。

禪師感慨現今宗教亂象頻仍,宗教團體非但無法達到淨化人心的目的,反而本末倒置、徒增貪婪與墮落,甚者佔用國土就地合法,帶來山林的浩劫。令人失望的是,宗教團體公司化之後,為了既得利益,試問有哪位主事者不依附權勢、有勇氣說真話、捍衛真理、形成社會的清流與道德的標竿?

有鑑於此,禪師以道德模範的代表與傳承者自居,堅持不蓋廟宇,廣傳心法才是她的使命,至於其所帶領的悟善文化基金會成立至今,組織的運行皆實踐禪師的理念價值,務使每一筆帳目透明化,更期望眾生在心法的潛移默化之下,邁向「有誠信就有真理,有真理就有天理,有天理就有福報」的境界!